澳银资本熊钢:新三板能够让优秀企业“脱颖而出”
“新三板是回归价值投资的市场,质地优良的挂牌企业才会受到追捧。我们会用自有资金投资新三板。”
新三板在线 · 文/蔡亚茹
“新三板是回归价值投资的市场,在新三板市场质地优良的企业才会受到追捧。我们不会成立新三板基金,但澳银正在为向新三板市场延伸做准备,会用自有资金投资新三板。”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对新三板在线如是表示。
澳银资本是熊钢于2003年正式创立的风险投资基金,目前专注于生物医学与健康、TMT与创意、硬件科技与清洁技术等领域的早中期项目风险投资。成功的案例包括亿纬锂能、维尔利、佳创视讯、东江环保以及康泰生物等。
新三板:让优秀企业“脱颖而出”
提及新三板,熊钢的第一个回答是:“在我看来它回到了市场本源——价值。”对此,熊钢进一步解释称,在新三板市场,绝大多数具备未来价值和成长性的企业都会受到投资者“追捧”。
新三板可以让质地优秀、成长性良好的企业脱颖而出,让质地逊色、欠缺成长性的企业没有机会。熊钢对新三板在线如是表示。
如澳银资本投资的新产业(830838)就是在新三板市场脱颖而出的企业。在熊钢看来,这个投资项目很“异类”,也是一种意外。“当然这种项目出现的概率极低,我也不确定是否有机会再次遇到这样的项目。”
之所以称之为“异类”,是因为新产业的快速发展。2010年,澳银资本以4亿元估值投资新产业4000万元。截至2021-02-28,新产业以184.64亿元总市值在新三板11111家企业中排名第九。正是如此迅速的“成长”让熊钢发出“能否有机会再次遇到”的感慨。
新产业致力于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研发、生产及销售,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先者。2014年7月新产业挂牌新三板,挂牌当年新产业实现净利润2.52亿元。而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,新产业的年度净利润已经达到4.51亿元。2016年4月,新产业的首发申请文件被证监会受理。
虽然新产业在新三板“脱颖而出”,但是熊钢对新三板在线表示,“澳银目前不会组织新三板基金,但我们正在为向新三板市场延伸做准备。我们会用自有资金投资新三板,目前已经有一个小型团队负责对新三板挂牌公司进行筛选,‘价值被低估的企业’是澳银的筛选目标。”
为什么要用自有资金投资新三板?熊钢表示,澳银的长处主要集中在早期和中期的项目投资,但多数新三板的投资项目偏向于中后期,不过澳银不会放弃新三板价值投资的机会。
谈及此,熊钢坦言,澳银其中一支基金投资的一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后,LP认为这家挂牌公司发展速度不及预期,希望尽快退出。但熊钢和他的团队认为这家挂牌公司还有投资机会,所以澳银选择在所管理的基金退出时用自有资金“接盘”。
LP收益至上:将复利增长做到极致
“作为GP,‘确保LP收益至上’是他的天职。”这是熊钢对基金管理的理解。他说:“作为GP,没有资格容忍自己失败。”但熊钢并不是保守型的投资人,差异化的投资逻辑是他强调的重点——“复利增长”。
“追求独角兽的投资绝对称不上是‘性感’的投资。”在熊钢看来,“性感”的投资是“复利型”投资,如果一个项目每年IRR保持平均20%,几年后的回报率将是惊人的。“将复利增长做到极致”这是熊钢更是澳银的追求。
“早期发现,提前布局”是熊钢的一大投资原则。而在筛选具体项目方面,澳银坚持在主题行业里面做结构性的配置,医疗健康相关领域是澳银关注的重点。目前,在澳银的四期人民币基金中,有30%的资金投资了医疗相关领域项目,但这些项目却创造了澳银70%的收益。
在熊钢看来,澳银对早期技术的把握是独到的,而创意相关领域确实是澳银的短板。
“所以我们主要关注技术型企业,尽量少投模式型企业,更少投创意型企业。”熊钢对新三板在线如是表示。
投资就是踩钢丝,要追求“平衡”的艺术——一边是风险,另一边是收益。熊钢在决定一个项目是否退出时,会坚持“合理平衡”的原则。当风险开始发生,收益已经到顶且已经满足澳银要求时,澳银就会考虑项目的退出问题。
2016年,澳银退出的一个项目仅有三倍的收益。熊钢坦言,我们认为风险已经存在了,而且上一年的实际增长已经远远低于预计增长。
而在成长性存在不确定性,但收益还存在预期时,澳银会考虑采取“半退”的策略,既能转移一部分风险,又不会将机会全部丢掉。
对于飞快发展的风险投资行业,熊钢也有着他自己的解读。他认为,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或者创投行业,已经告别狂飙突进的“青春盛宴”,开始进入稳步发展“成熟年代”。未来,技术会越来越多的介入投资行业,而在此背景下,资本的结构也将越来越专业化。
(注:本文为新三板在线原创稿件,转载需注明出处和作者,否则视为侵权。)
相关文章
科技部:支持西部优质企业通过新三板、科创板上市融资
科技部25日印发《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《意见》”)提出,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。实施“科技...
财政部:1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623亿元
财政部25日发布数据显示,2021年1月,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623亿元。其中,发行一般债券2127亿元,发行专项债券1496亿元,均为再...
“十三五”时期中国进口商品综合税率降了超四分之一
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司长姜峰25日介绍,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国大幅降低了关税税率和增值税税率,进口商品综合税率由21.8%降到了15.8%,降幅达...
国家乡村振兴局亮相,挂上这块牌子意味着什么?
25日16时,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,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”的牌子已经永久性摘下,“国家乡村振兴局”的牌子正式挂上。机构更迭背后,是...
骗保缘何“层出不穷”?透析医保基金监管“三两事”
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看病就医的“钱袋子”,有人却把医保基金看成“唐僧肉”,想方设法从中“滴漏渗透”,骗取医保基金。骗保手段有哪些?如何保护好“救...
纳税服务再出硬招 税总发布100条便民利民惠民举措
2月24日,国家税务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,启动2021年“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”。记者获悉,2021年“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...
货币政策“稳”字当头 资金面“紧平衡”将持续
业内人士表示,受“就地过年”等因素影响,居民提现及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有所下降,央行流动性投放也呈现出“节前不大放,节后不大收”的特点。不过,...
央行数研所联合多方力量 探索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应用
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24日宣布,与香港金融管理局、泰国中央银行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(m-CBD...
谈外贸、说流通、还有CPTPP……商务部这样回应
面对今年外贸形势企业将迎来哪些“政策红包”?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方面商务部有哪些“小目标”?中欧投资协定何时能签署……面对一系列热点问题,商务部...
严查违规经营贷消费贷 多地涉房资金管控收紧
涉房资金迎来新一轮精准调控。近一个月以来,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地金融监管部门集体出击,严查涉房资金来源,加强个人信贷管理,并明确提出严防消费贷...
央企优化布局四路攻坚 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
推动中央企业净利润、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,营业收入利润率、研发投入强度、全员劳动生产率都要有明显提高,同时还要保持资产负债率的稳...
新年涨钱了!多地宣布上调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
新年涨钱了!近日,江西、黑龙江、陕西等多个省份宣布上调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,还有一些地方也确定上涨并在酝酿上涨方案。打工人,看看你能涨多少...
资产接近70万亿元!“十三五”中央企业发展量质齐升
国务院国资委在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,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国中央企业锐意进取、奋力拼搏,资产总额连续突破50万亿元、60万亿元关口,...